
(来源:人民网)配资之家门户网站
转自:人民网
近期,我国部分地区持续降温,提前达到入冬气象标准。多地打破供暖“时间表”,提前供暖,带来的不仅是体感温度,更是温暖人心的民生温度。
“百姓冷不冷”,是启动提前供暖的重要决策依据。今年10月以来,接连有较强冷空气席卷我国北方地区,一些区域经历了“断崖式”降温。在寒潮之中,多地提前启动供热,这份提前到来的温暖,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,背后是政府细致、综合的考量。换句话来说,科技赋能让越来越多地方实现“智慧供暖”,进一步提升城市治理的精度和温度。
落实机制保障,为“温暖提前到来”奠定基础。地方有关部门主动研判天气形势,联合会商、综合调度,提前调试供热设备,做好管网检修维护……一系列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,确保暖流提前抵达。
从“按时供暖”变为“按需供暖”,老人和孩子不会冻得缩手缩脚,上班族忙碌一天后回到温暖的“港湾”,让增进民生福祉的举措更加具象。多地还明确,提前供暖不向居民另行收费,让暖意中更添民心温度。
科技创新赋能,智慧供暖更贴心。从供热管线加装智能监测调控装置,到居民家中安装室温采集器,供热管理由群众反映问题的被动处置,向事前智能预警的主动解决转变。在黑龙江哈尔滨,通过智慧供热平台,能直接查看长达172公里的南北两条主干线、四条联络线的实时状态,实现高效巡检,防患于未然。在河北承德,居民家中的室温采集器实时盯着供热温度,并把数据及时传给控制系统,一旦温度出现异常,管理部门会自动派发督办工单,督促供热企业及时上门解决。此外,居民可以通过手机远程调节温度,避免“楼上开窗、楼下穿袄”的冷热不均。技术手段让供暖从“粗放供给”转向“精准滴灌”,增强保障韧性,减少能源浪费。
展开剩余26%提高供热服务水平,还要做好一系列工作。比如,在城市更新中,更换地下老化管线、为老楼加装保温层等,从根本上解决老旧小区取暖难的问题。还要抓好供暖季能源供应、应急调度等工作,确保民生用能保供稳价。总之,要将供暖保障作为城市管理精细化的重要一环抓紧抓实,以更加充分的准备应对寒冬的考验。
民生无小事,枝叶总关情。提前到来的暖意驱散冬日的寒意,科技的精度呵护民生的温度,软硬件升级提高保障的韧性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供暖方式的革新,更是城市治理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实践。
分享让更多人看到配资之家门户网站
发布于:北京市盈信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